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政策性文件
索 引 号 640422047/2025-00006 发文时间 2025-04-17
发布机构 西吉县委办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中共西吉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吉县2025年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共西吉县委办公室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吉县2025年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单位):

《西吉县2025年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西吉县委办公

西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417


西吉县2025年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区、市党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力推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全县计划播种农作209.7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33.6万亩、经济作物25.8万亩、饲草作物50.32万亩。肉牛、肉羊、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60万头、68万只、9万头、62万羽。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上。聚焦国土空间功能定位、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挖掘资源增产潜力,坚持“连村成片、跨乡成带、集群成链”思路,围绕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产业特色化、产品品牌化“四化”目标,引导主导产业向主产区、中心镇、物流节点汇集,构建结构最优、效益最大、竞争力最强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发力,推动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型。

二、重点工作

(一)坚持底线思维,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全年计划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33.6万亩,其中:小麦10万亩、籽粒玉米43.2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0.6万亩)、马铃薯60万亩、杂粮20.4万亩(大豆1.2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33万吨以上。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22.5万亩,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覆盖80万亩。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全县耕地面积不减、产量不减、性质不变,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坚持精耕细作,推动产业提质增效。肉牛产业,稳定种植优质饲草50万亩以上,调制全株玉米青贮饲草200万吨以上,确保优质饲草供给充足。在兴隆、什字偏城、马莲等乡镇培育肉牛“50”家庭牧场30家,补栏10万头,确保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60万头。鼓励养殖群众和经营主体由“卖肉牛”向“卖牛肉”转变,引进企业投资研发、加工高端牛肉产品,推进宁夏源丰、林军肉类公司等7家牛肉加工企业扩产满产,推动牛肉精深加工增值。在县外新建“宁夏六盘山牛肉”—西吉产区专卖店,拓宽销售渠道,促进肉牛产业健康稳定发展。马铃薯产业依托恒丰、守强、佳立、向丰4家企业生产原原种1亿粒以上在新营、红耀等乡镇建设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1万亩一级种繁育基地10万亩薯玉间作示范基地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全县种植马铃薯60万亩,产120万吨以上。争取国内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在西吉建设精深加工生产线,扩大淀粉、全粉、薯条薯片等产品种类和规模,研发生产变性淀粉等新产品,“中国马铃薯之乡”招牌更加响亮。冷凉蔬菜产业,扩大优质高端蔬菜种植面积,打造全国冷凉蔬菜产业大县和高品质冷凉蔬菜产业基地。支持育苗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依托旺吉、向丰、红祥等企业育苗1.5亿株,在吉强、兴隆、将台堡、马莲、硝河、新营等乡镇种植蔬菜16万亩(复种5万亩),其中在将台堡东坡、火集,兴隆下堡、下范、黄岔、团庄,马莲北山,硝河隆堡,吉强万崖,偏城车路等新增蔬菜种植1万亩,总产量70万吨。支持经营主体建立冷凉蔬菜集配中心,向沿海城市输送西吉夏季冷凉蔬菜,稳定西吉冷凉蔬菜销售渠道。杂粮(油料)产业,充分发挥冷凉气候和生态绿色资源优势,打造全区杂粮产业大县,鼓励鸿丰杂粮等食品加工企业开发速食、营养、功能类杂粮产品,继续打造和培育兴鲜杂粮等一批本地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西吉杂粮在全国有市场、叫得响;在吉强芦子沟、兴平堡湾、震湖王坪、田坪大岔、平峰三合等建设优质谷子、糜子、荞麦、胡麻等标准化示范基地403万亩,加工企业与种植合作社、种植大户开展合作,根据企业生产加工需求,签订原料订单,保障原料稳定供应,加强产业上下游的合作,延长产业链条。种植杂粮20.4万亩、油料13.8万亩,总产4万吨以上。菌菇产业,照“一园一带+N”发展思路,布局食用菌菌种研发、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关键环节,发展形成食用菌种植产业带。加大对食用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群众通过改造旧牛棚、旧庭院和闲置日光温室、拱棚等发展菌菇庭院经济,在西滩庙湾、兴隆公易、将台明台、硝河关庄、马莲陆家沟等种植菌菇750。由菌菇协会牵头,与县内菌菇生产基地建立产销联盟,加强产销对接,推动菌菇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药材产业,支持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在全县种植黄芪、黄芩、党参、款冬花、芍药、艾草、板蓝根、红花、连翘等西吉道地中药材1.73万亩(基地种植1.23万亩,农户种植0.5万亩),提升中药材生产加工能力,助推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

(三)坚持链式发展,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紧盯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做优品种、做深加工、做强品牌、做大宣传,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深化精深加工,支持重庆状元红等牛肉加工企业落地西吉,进行牛肉丸、牛油火锅底料等产品研发生产;支持马铃薯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新品研发,启动佳立公司全粉生产线,年加工全粉达5000吨,福农薯业新建α变性淀粉生产线一条,年生产α变性淀粉5000吨,全县淀粉生产企业加工淀粉6万吨,提取马铃薯蛋白1000吨。推进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支持水发浩海、福寿康宁等企业发展速冻、脱水等蔬菜加工,年加工各类蔬菜10万吨,支持兴鲜杂粮等企业加工杂粮油料1.5万吨以上,力争全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6%以上。强化品牌建设巩固提升“西吉马铃薯”“西吉芹菜”中国驰名商标及区域公用品牌效应积极开展“宁夏六盘山牛肉”“六盘山冷凉蔬菜”等品牌矩阵培育和推介,打造“超级引芹”产业文创IP加大“西吉马铃薯”“西吉芹菜”“西吉牛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推介力度,提升“西吉好东西”品牌影响力提升产销对接能力建设牛肉分割包装生产加工中心2家,“宁夏六盘山牛肉”-西吉产区专卖店20,建立订单生产、冷链配送、定向销售的产销衔接体系。借助农文旅宣传推介大会、文化旅游节等热门活动,积极组织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区内外展销会、农博会、洽谈会等各类农产品推介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宣传推介西吉特色农产品,着力推动“西吉好东西”走出宁夏、走向全国

(四)坚持双轮驱动,激发农业发展活力。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推广西门塔尔、安格斯等肉牛品种,肉牛良种率达到90%示范推广陇薯7号、晋薯16号等马铃薯品种,主推兰巴达芹菜、蔓哥特甘蓝等蔬菜品种,张杂谷13号、固糜22号、黔黑荞1号等杂粮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推广应用肉牛品种改良、母牛规范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蚯蚓套种套养、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30项;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加快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纵深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推行“联村经营、自主经营、村企经营”等多种运营管理模式,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村25个,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十百千”市场主体梯次培育计划,力争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县级及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4家、二星级及以上家庭农场16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粮食作物、大豆油料作物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统耕、统播、统收服务面积10万亩进一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产单干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运用龙头带动村企联建型、股份经营型、托管服务型、合作共赢型、标准化生产型6种联农带农典型模式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持续增收“双赢”

(五)坚持建管并重,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力有序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新建农村户厕2500座,每座补贴4000元(自治区财政补贴2000元,县级配套2000元),推动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厕所管护网络“1+19+X”管护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月百户”整治行动,推进环境整治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延伸实施农村建筑节能改造25.23万平方米,热源清洁化改造9398,每户补贴6700,提升房屋节能性和舒适度。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续建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重点项目,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以上、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9%以上,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围绕品种权保护、农资质量、动物防疫、农药兽药残留、面源污染等方面严格执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农村健康发展。推进乡村治理和农村移风易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拓展“1133”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把纠纷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深化农村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突出问题综合治理,积极举办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三、扶持政策

共计安排资金35130万元,实施1129条奖补政策。

(一)粮食安全26320万元

1.小麦种植脱贫户和监测户,种植小麦每亩奖补150元;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种植小麦每亩奖补200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村域范围内建设基地150亩以上,每亩奖补100元;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连片建设基地200亩以上,每亩奖补100元,每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高奖补10万元。共安排奖补资金800万元。

2.农作物保墒增产。对全县推广农作物保墒增产技术覆膜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的脱贫户、监测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的种植户,给予加厚高强度农用地膜奖补,脱贫户、监测户每户最多奖补100公斤(10亩);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的种植户每户最多奖补80公斤(8亩)。不得超出土地确权面积。安排奖补资金5520万元。

肉牛产业和其他养殖业712680万元

3.见犊(驹)补母对脱贫户和监测户饲养良种基础母牛(驴),每繁殖成活1头西门塔尔、安格斯、固原黄牛犊牛或驴驹,奖补基础母牛(驴)700元,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每头奖补800元。计划奖补5万头。安排奖补资金3700万元。

4.肉牛扩群补栏。对从外县区调购6月龄以上西门塔尔、安格斯、固原黄牛母牛,自登记之日起,能够存栏6个月的,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每头奖补2400元,对脱贫户和监测户每头奖补1200元,计划奖补2.5万头;对从外县区调购育肥牛,自登记之日起,能够存栏6个月的,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每头奖补1200元,对脱贫户和监测户每头奖补600元,计划奖补1.5万头。每户最多奖补5头。安排奖补资金5000万元。

5.全株玉米青贮。对加工调制全株玉米青贮的脱贫户和监测户每吨奖补20元;对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每吨奖补30元。计划调制全株玉米青贮100万吨。安排奖补资金2200万元。

6.肉牛良种繁育。发展壮大肉牛养殖规模,提高肉牛良种化程度,计划采购液氮3万升。计划安排项目资金30万元。

7.西吉牛肉及牛肉产品外销。支持县内当年新注册新成立的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牛肉销售经营主体、牛肉精深加工企业,线上线下向县外销售西吉牛肉及牛肉产品进行奖补。在考核期内向县外销售西吉牛肉,销售额超过50万元的,按销售额的3%进行奖补,每个主体最高奖补100万元;向县外销售精深加工产品(牛肉丸、牛肉即食产品、牛油火锅底料、牛杂牛肉预制菜、牛皮加工产品等),在考核期内销售额超过100万元的,按销售额的5%进行奖补,每个主体最高奖补100万元。支持县内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牛肉销售经营主体、牛肉精深加工企业,线上线下向县外销售西吉牛肉及牛肉产品进行奖补。在考核期内向县外销售西吉牛肉,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的,对超过300万元的销售收入按照3%进行奖补,每个主体最高奖补100万元;向县外销售精深加工产品(牛肉丸、牛肉即食产品、牛油火锅底料、牛杂牛肉预制菜、牛皮加工产品等),在考核期内销售收入300万元以上,对超过300万元的销售收入按照5%进行奖补,每个主体最高奖补100万元。线上门店在考核期内销售牛肉及其产品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10万元,在考核期内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一次性奖补20万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1100万元。

8.肉牛屠宰加工。对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屠宰企业屠宰肉牛进行补贴,每屠宰1头县域内养殖户饲养的肉牛,给予屠宰企业补贴200元,屠宰企业为养殖户减免200元屠宰费。计划安排奖补资金300万元。

9.生猪养殖。脱贫户和监测户养殖能繁母猪、育肥猪登记造册,自登记之日起,5个月后仍存栏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养殖能繁母猪每头奖补1000元,每户最多奖补5头。脱贫户和监测户养殖育肥猪每头奖补500元,最多奖补10头。计划安排奖补资金350万元。

(三)马铃薯产业63790万元

10.马铃薯原原种奖补采购马铃薯原原种,向有种植意愿的脱贫户和监测户进行奖补,每户奖补700粒;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每户奖补1000粒。计划采购2200万粒,安排奖补资金770万元。

11.马铃薯标准化种植。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集中连片种植优质马铃薯200-500亩,每亩奖补150元,集中连片种植500亩以上,每亩奖补200元;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集中连片种植500亩以上,每亩奖补150元;建设马铃薯宽幅间作玉米新技术推广基地,每个基地集中连片种植200亩以上,每亩奖补200元。每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高奖补30万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2000万元。

12.马铃薯新品种推广①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农业农村局申报,引进推广建设陇薯7号、冀张薯12号、宁薯19号、希森6号、晋薯16号等马铃薯新品种种植基地,集中连片种植50亩以上,每亩奖补200元。每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高奖补30万元。②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拱棚(日光温室)种植早熟马铃薯或和县内薯条加工企业签订订单种植露地大西洋,每亩奖补300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220万元。

13.马铃薯销售市场开拓支持本县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个体户开拓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新市场,销售西吉马铃薯100万元以上,按销售额3%予以奖补,每个经营主体或个体户最高奖补30万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200万元。

14.马铃薯精深加工①对县内加工马铃薯粉条、粉丝等产成品的经营主体,产品符合有关检测标准,年加工销售额300-500万元(含500万元),每家奖补10万元;年加工销售额500万元以上,每家奖补15万元。②支持马铃薯加工企业加工马铃薯薯条、薯片、提取蛋白等产品,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每家奖补15万元。③加工马铃薯全粉和马铃薯变性淀粉产值超过5000万元,每个主体奖补50万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400万元。

15.马铃薯产业精深加工能力提升。支持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新建加工生产线或设备更新改造按照审核结算价予以奖补,5000万元以下的奖补15%5000万元以上的奖补20%计划安排奖补资金200万元。

(四)冷凉蔬菜产业43500万元

16.蔬菜种植。脱贫户和监测户种植蔬菜每亩奖补500元;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种植蔬菜每亩奖补600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村域范围内种植芹菜、辣椒、西红柿、西兰花、菜花(松花菜)、菜心、莴苣等,设施种植50亩以上或露地种植300亩以上,每亩奖补500元。所有蔬菜基地必须配套应用高效节水灌溉。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连片种植芹菜,设施种植50亩以上或露地连片种植500亩以上,每亩奖补350元;集中连片种植辣椒、西红柿、西兰花、菜花(松花菜)、菜心、莴苣,设施种植50亩以上或露地连片种植500亩以上,每亩奖补300元;集中连片种植小甘蓝、娃娃菜、豆角、香菜、南瓜、西葫芦、大甘蓝、大白菜、油麦菜等,设施种植50亩以上及露地连片种植500亩以上,每亩奖补250元。所有蔬菜基地必须配套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每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最高奖补80万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2100万元。

17.蔬菜销售。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当地经营主体及营销经纪人与种植农户签订订单,并收购销售农户蔬菜1000吨以上,每吨补贴100元,每个主体最高补贴20万元。经营主体在区外开拓蔬菜市场,签订蔬菜销售订单或合同,并按照订单或合同销售西吉蔬菜,履约生效后,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给经营主体奖补10万元;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奖补20万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600万元。

18.蔬菜精深加工能力提升。收购县内蔬菜精深加工果蔬饮料等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按照销售收入的3%予以奖补,每个经营主体最高奖补100万元;支持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蔬菜加工生产线或设备设施更新改造,按照审核结算价予以奖补,5000万元及以下的奖补15%5000万元以上的奖补20%。计划安排奖补资金500万元。

19.蔬菜仓储保鲜冷链。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蔬菜冷藏保鲜设施(冷藏库、气调库),建设标准参照《宁夏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及技术标准》,按照审核结算价格予以奖补,5000万元及以下的奖补15%5000万元以上的奖补20%;购置小型蔬菜冷藏保鲜车辆,按照购买价格15%予以奖补,每个主体最高奖补1辆。计划安排奖补资金300万元。

(五)杂粮(油料)产业42250万元

20.杂粮种植。脱贫户和监测户,种植杂粮每亩奖补150元;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种植杂粮每亩奖补200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村域范围内种植杂粮,种植面积300亩以上,每亩奖补100元;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县内备案的杂粮加工企业签订订单种植的基地,在双方签订的生产目标责任书中,确定目标产量,明确监督职责,开展标准化种植。集中连片500亩以上,每亩奖补100元。每个经营主体最高奖补20万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1450万元。

21.油料种植。脱贫户和监测户,种植油料每亩奖补150元;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种植油料每亩奖补200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村域范围内建设油料基地300亩以上,每亩奖补100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400万元。

22.杂粮(油料)加工。支持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购县内原料开展杂粮(油料)加工,销售收入200万元-500万元(含500万元)的奖补5万元,销售收入500万元-2000万元(含2000万元)的奖补10万元,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奖补15万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200万元。

23.杂粮(油料)加工能力提升。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杂粮(油料)精深加工能力提升,新建加工生产线或设备更新改造,按照审核结算价格的15%予以奖补,每个经营主体最高奖补100万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200万元。

(六)菌菇产业(11000万元

24.食用菌种植加工。支持脱贫户、监测户、具有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菌菇产业,对采购本县经营主体生产的平菇、木耳(2公斤以上)超过1000棒每棒奖补1元,香菇、榆黄菇等菌棒(2公斤以上)超过1000棒每棒奖补1.5元;种植羊肚菌、大球盖菇等1000平方米以上,每平方米奖补5元。每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10户以上,每户种植菌菇800棒以上,每个经营主体最高奖补20万元。支持联农带农机制健全的食用菌菌种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开发生产菌种超过10万袋(颗粒菌种每袋1.5斤以上、枝条菌种每袋140根以上),每个经营主体奖补10万元。对食用菌深加工产成品(即食品)销售额500-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15万元,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30万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1000万元。

中药材产业1660万元

25.中药材种植加工支持农户种植中药材。新种植黄芪、黄芩、党参、款冬花、芍药、艾草、板蓝根、红花、连翘等西吉道地中药材进行奖补,每户种植1亩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每亩按照品种不同奖补200-400元,未消除风险的监测户每亩按照品种不同分别奖补300-500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育苗基地1个,新育苗黄芪、黄芩、党参、款冬花300亩以上,每亩补贴1000元,最高奖补30万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新建规范化种植基地19个,每个基地新种植300亩以上,示范带动种植户新种植300亩以上,主要种植黄芪、黄芩、党参、款冬花、芍药、艾草、板蓝根、红花、连翘等,经验收合格后对种植基地进行奖补,基地每亩按照品种不同分别奖补200-400元,每个基地最高奖补20万元。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2家,每家新种植黄芪、黄芩、款冬花、芍药、艾草、红花、板蓝根300亩以上,每亩按照品种不同分别奖补200-400元;并采取订单收购加工销售中药材产品500万元以上,按照销售总额的3%给予奖补,每家最高奖补30万元。每个经营主体享受以上一个奖补项目。计划安排奖补资金660万元。

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1200万元

26.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协会等参加区内外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推介会等,按照主办方要求进行布展活动的,每参加一次县内活动奖补1000元、市内其他县活动奖补2000元、区内其他市活动奖补5000元、区外活动奖补10000元。支持在区内外举办特色农产品展销推介会等。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驰名商标及名特优新农产品给予奖补,新认定绿色食品的每个产品奖补2万元、新认定有机农产品每个产品奖补5万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200万元。

)农业资源化利用11430万元

27.农用残膜回收。支持全县19个乡镇组织回收本辖区残膜回收工作,全县计划回收残膜面积130万亩,每公斤残膜奖补1元,每亩回收残膜数量11公斤,共回收残膜14300吨。计划安排奖补资金1430万元。

)庭院经济1800万元

28.发展庭院经济。在全县打造20个庭院经济示范村,每村组织农户发展庭院经济30户及以上,种植时令鲜蔬微菜园,面积50平方米及以上,每户奖补500元;种植以平菇、香菇、茶树菇等为主的微菌园,面积20平方米及以上,每平方米达到40棒,每户奖补2000元,微菌园不重复享受补贴政策;种植赤芍、黄芩、金丝黄菊等中药材的微药园,面积50平方米及以上,每户奖补500元;新种植花椒、苹果树、梨树、杏树等高经济价值树种的微果园,栽植20棵及以上,每户奖补500元。养殖肉兔、鸡、鸭(鹅)50只及以上,每只奖补30元;养殖肉鸽50羽及以上,每羽奖补15元;当年新增中华蜜蜂5箱及以上(每箱饲养蜜蜂4脾及以上),每箱奖补400元,每户最高奖补不超过10箱。每户奖补不超过1.5万元。计划安排奖补资金800万元。

(十农村集体经济12500万元

29.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结合村情实际,采取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形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每村一次性奖补100万元,计划奖补2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安排奖补资金2500万元。

、保障措施

(一)压紧压实领导责任为切实推动我县2025年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落实落地落细,成立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科技局、林草局等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配套资金、项目管理、政策落实的监督和检查指导等工作,协调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压实各乡镇和成员单位责任,形成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的工作格局。到户类基地类项目由乡镇牵头负责,严格按照“四支队伍、同步验收、同步公示”机制组织验收,政府采购类等其他建设项目项目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参与联合验收。乡镇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深入一线解决问题,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确保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二)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建立健全以奖代补、以效定补等帮扶激励机制,倡导多干多补、少干少补、不干不补,让勤劳致富的人受激励,防止政策养懒汉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管理,凡直接奖补农户的项目资金,严格按照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政府直补农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全部通过一卡通直接兑现农户,财政、审计等部门将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列入年度审计和监督检查重点。项目主管部门要健全资金使用追踪问责制度,防止侵吞、挤占挪用、虚报、冒领项目资金的现象发生。农户和各类经营主体必须如实上报项目奖补种类、数量,在验收中发现或者举报查实虚报冒领补贴资金的情况,依法依规追责问责处理。

(三)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农业产业高质量项目优先支持带动能力强、利益联结机制紧密、资金使用效益好的经营主体,并通过项目实施方案、协议等形式明确土地流转、就业务工、带动生产、帮助产销对接、资产入股、收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明确群众增收的方式和目标,如未按要求履约,不予验收奖补。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实施前要加强向行业主管部门登记报备工作要积极约定经营主体与农户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经营主体与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同时要积极推动经营主体通过吸纳就业等方式,建立与农村劳动力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就业、促增收,对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奖补类项目,按照奖补资金数严格要求带动形式、带动人数,优先吸纳脱贫户及监测户务工。

(四)严格目标任务考核。建立绩效目标考核机制,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全县相关部门(单位)和乡镇目标管理考核,作为考核和衡量党政主要领导及乡镇、部门(单位)工作实绩的主要内容。形成全县上下抓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根据项目的总体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职责,细化任务分工,在组织领导、资金管理、科技培训、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指标,制定考核办法,奖优罚劣,确保目标任务逐项落实。同时,通过县政务网站、电视台等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发布和解读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全面接受社会监督,提高项目实施透明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附件:1.西吉县202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计划任务安排

      2.西吉县2025年畜牧业生产目标任务安排






附件下载:

附件1-2.doc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网站地图

主办:西吉县人民政府    承办:西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子信箱:xjxzwgkb@163.com

宁ICP备09000126号-1    网站标识码:6404220001    宁公网安备640422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