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政策性文件
索 引 号 640422001/2023-00049 发文时间 2023-02-03
发布机构 西吉县政府办公室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性 有效
标 题: 西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吉县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西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吉县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部门(单位),区、市驻县各单位:

西吉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已经县十八届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组织落实。

西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23

   (此件公开发布)


西吉县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区、市、县党委、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部署,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风险,有效防范和应对较大及以上自然灾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宁夏回族自治区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西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推进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以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稳步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全县乡镇、各有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努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调整完善应急管理指挥部设立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抗震救灾、减灾4个专项工作组构建了“1+4”的应急管理指挥新格局,形成大应急、全灾种指挥体系新格局,在19乡镇295个行政村8社区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全力做好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等各项工作,构建层次清楚、职责明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监管模式,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防灾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健全县乡3应急管理指挥架构,优化减灾、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抗震救灾等议事协调机构职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救灾准备、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害救助等机制进一步健全。

灾害应急救援能力稳步提升。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以消防救援队伍、武装部民兵为骨干的综合救援力量,以部门企业应急救援队伍为支撑的专业救援力量,以爱心协会救援队等社会救援力量为辅助的社会救援力量,以基层乡镇及村应急救援队伍为基础的基层救援力量四个层面的应急救援体系,全共建成应急救援队伍41支。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以级为中心,乡镇级为依托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现有1县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更加深入。以“安全生产月”“5·12”防灾减灾日“11·9”消防日、森林草原防火宣传周、宣传月等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集中宣传活动、开展线上知识竞赛,利用广播电视、广播电台、微信、短信,利用宣传车、乡村大喇叭等方式,大力普及安全生产、森林草原防火、地震、地质灾害、洪涝等自然灾害防范应对知识。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多措并举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基层灾害防治能力有效提升按照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部署和固原市《关于落实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重点工程的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加快推进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应急救援中心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和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等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建立“督项目进度、查资金投入”的工作机制定期调度、通报工程进展确保以自然灾害防治八大工程为重点的项目建设高质量实施。

(二)面临挑战

一是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既是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地域,也是地震断裂带密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结构复杂。我县位于森林一级火险区、草原极高火险区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风险增大,全地质灾害、洪涝灾害风险较高。

二是防灾减灾任务更加繁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正处在乡村振兴、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高风险和农村不设防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速,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灾害因素与经济增长等要素叠加,保护生态与追赶发展的双重压力交织,新的灾害风险不断增多。

三是防灾减灾能力亟待提升。各级防灾减灾议事协调机构整合不足、统筹协调优势发挥不够,“防减救”职责尚未完全理顺。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灾害风险底数不清,监测预警能力不强,基础设防标准不高,工程建设后劲不足,物资储备、装备配备、科技支撑力度不够。救援协同不到位,应对巨灾准备不足,基层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应对抢大险、救大灾的需要。

(三)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西吉县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追赶跨越的重要黄金窗口期,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1.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提供坚强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国家政策目标规划提供重要机遇。党的二十大党章修正案在总纲第十九自然段,增写“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要求《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设立专篇,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夏。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等重大部署,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3.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提供重要支撑。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技术新方法日益成熟并广泛使用,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4.公众风险意识的提升提供坚实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众对生存安全的发展环境需求迫切,对灾害防范的标准要求不断提升,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注度增强、认知度深化,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精神和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固原市第五次党代会、县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为主线,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灾害风险转变,依靠科技进步,依法防灾减灾,努力提升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切实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努力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奋力描绘好西吉画卷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统筹提升县、乡、村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群众自救互救技能,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预防为主,综合减灾以科学评估为依据,以项目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加强调查评价,群防群测、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等综合防范,坚持防灾、减灾和救灾相结合,协同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依法应对,科学减灾。坚持法治思维,严格在法律框架内开展工作,依法依规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有效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坚持县、乡两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积极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4.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坚持级统筹指导、乡镇就近指挥的分级负责原则,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县、乡两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制度建设为根本,项目建设为抓手,补漏洞、强弱项,着力构建现代化的灾害应急指挥、灾害风险防范、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物资保障、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体系。到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灾害防治法治水平和科技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全防范和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分项目标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面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0.5%以内,年均因灾死亡率控制在每百万人口1以内。

——灾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明显提升

——救灾物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灾害发生后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基本生活物资储备及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满足应急需求。

——综合、专业、社会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等专职消防人员占全总人口的比例达到0.2,全灾种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力量参与水平显著提高,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

——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争创2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增量提质。每个城乡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1.健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形成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强化防灾减灾救灾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防灾减灾救灾责任规定》1《固原市防灾减灾救灾责任规定》和《西吉县防灾减灾救灾责任规定,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决策水平,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属地管理体制。研究制定防灾减灾救灾信息传递共享技术标准与运行机制,加强主要涉灾部门、驻地军队、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建立工作协同制度,健全工作规程,明确工作职能和责任,实现各种灾害风险隐患、预警、灾情以及救灾工作动态的信息共享。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救灾联动工作机制,落实税收优惠、人身保险、装备配备、业务培训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措施。二是完善灾害应急指挥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市场机制协同”的应急响应与联动救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1+4”应急管理体系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构建涉灾部门、专家团队、灾害现场援救力量等多方参与的会商机制,通过协同作战、整体作战,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发挥涉灾部门和社会力量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保障、抢险救援、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提高灾情信息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多源监测预警信息的综合研判。推进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规范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流程,完善灾害损失评估联动和共享机制。推动救灾物资准备前置,构建多元完整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调配效率和资源统筹利用水平,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工作标准化、科学化、信息化建设。推进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交通运输应急运力储备与调运机制。

2.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与督导检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督导检查工作机制,建立权责一致、依法追责的责任体系。对达到级应急响应启动条件的自然灾害,县委、县政府、应急管理指挥部发挥统筹领导和支持作用,各乡镇党委、政府在灾害应对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根据各类灾害应急预案,统一指挥群众转移安置、被困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应急生活救助、基础设施抢修、房屋安全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落实行业监管、专业监管和属地管理责任,推动各行业部门建立行业领域安全管理办法,形成职责明确、权责一致、条块清晰的责任网。

3.建立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发布与响应机制。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响应机制建设,建立标准化预警响应流程,细化预警响应措施,做好预警信息发布与应急响应启动的衔接。加强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建设涵盖主要涉灾管理部门与武警部队、消防救援队伍、公安、卫健、红十字会的自然灾害大数据和灾害管理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自然灾害与城市基础设施风险隐患分析研判、监测预警、减灾救灾的动态信息共享,对接自治区应急大数据应用平台,形成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一张网。健全灾害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机制,规范流程,明确责任,完善制度,拓宽信息发布渠道,确保公众知情权。

4.构建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的长效机制。按照鼓励支持、规范引导、效率优先、自愿自主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工作。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救灾联动工作机制,培育、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各类应急队伍联合培训和演练,强化社会力量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分类制定服务指引,动员专业社会团体利用会员优势,宣传应急防灾知识,动员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针对各种心理问题开展心理疏导,动员社区社会组织为网格化防控与服务提供必要支持。依托新媒体与基层社区,全面提升公众应急灾难情况下的应急处置与卫生防护知识。

5.健全灾后重建与救助机制

一是坚持委、政府统一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具体负责,灾区群众广泛参与工作机制。加强县、乡两级政府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统一协调的组织体系、科学系统的规划体系、全面细致的政策体系、务实高效的实施体系、完备严密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救灾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统筹做好恢复重建需求评估、规划建设和政策支持。整合灾后重建,健全灾后规划项目调整机制。优先解决损毁居民住房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恢复等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问题。

二是强化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建设,提升灾后受损公共设施修复能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灾后重建对口支援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管理办法,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受灾居民安置和现场恢复建设,保障受灾地区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尽快恢复。建立恢复重建标准和科学的灾情评估系统,制订恢复重建规划,为后续恢复重建打下基础。加强事发现场恢复能力建设。加强供电、供水、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破坏情况调查和快速抢险能力建设。加强对废弃物、污染物的清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工程装备与移动式无害化处理设备。建立灾情信息通报机制,在灾民临时安置场所配置必要的公众信息传播设备;设立基本生活保障和心理救助服务站点,为公众提供切实的人文关怀,稳定公众情绪。加强调查评估能力建设。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灾情评估机制,严格灾情评估标准,规范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加强对灾情评估和重建

规划能力建设,开展地震、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调查评估与灾后重建规划工作。采取先进技术,对灾区实行全天候实时监测,为灾害现场快速评估提供科学支持。对受灾地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落实失业保险待遇,做好抢险救灾表彰奖励工作。

三是注重培育发展社会救援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演练活动,提高紧急状况下的协同救援能力。修订完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县、乡、村三级红十字会应急救灾协调指挥机构、应急救灾响应机制和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切实履行备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职责。建立与专业物流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实现接受社会捐赠物资的快进快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普及,提高群众逃生避险的意识和技能。

6.健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一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

二是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重视并强化公众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中的角色和示范作用。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教材等宣传教育产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媒体的作用,提升居民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三是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推动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制定家庭防灾减灾救灾与应急物资储备指南和标准,鼓励和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

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推进红十字会救护培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加大在学校和机关的培训力度,扩大应急救护培训在学校、机关中的覆盖面,推动应急救护培训向纵深发展,实现全县救护培训工作经常化、社会化。

五是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利用森林防火宣传月、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等重要节点,通过举办防灾减灾安全知识竞赛、防灾减灾技能竞赛、应急演练、志愿者下基层等活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应对技能,提高自救能力,构建人人关注、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格局。常态化开展面向公众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风险教育和应急演练活动。

(二)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

1.强化风险源头管控,提升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基于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系统摸清全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重点区域抗灾能力,构建集灾害风险区划分、监测、预警、降低和转移以及防治效益评估为一体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初步构建技术与管理兼顾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治理体系。建立常态化的自然灾害与次生灾害多部门联合风险调查、隐患排查与治理机制,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形成多方参与的动态监测机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对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进行常态化监管和专项整治。制定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方案,合理布局各类监测预警分系统和监测内容。优化监测手段,强化群测群防工作,采用水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汛情、旱情、灾情进行监测,运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灾害天气及其有关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建立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对可能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协调气象、水文、水务、自然资源、住建等有关自然灾害监测部门及时派出监测队伍,针对重点区域开展应急加密动态观测,及时为应急决策提供信息支撑。规范自然灾害分级预警制度,按照自然灾害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综合研判,开展分级预警。实时追踪并及时调整预警级别或解除预警,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本级应急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

2.着眼增强城乡韧性,提升灾害工程防御力完善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设施。加强重点区域及重要监测点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等技术措施,对新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和政府重大公益建筑项目以及需要提高设防等级的建筑使用减震隔震技术,鼓励其他符合使用条件的新建工程积极采用。提升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实施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基础设施提升和房屋加固工程,完善工程实施的政策、技术和标准体系。依据应急避难场所“统一规划、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就近疏散、安全与通达”的建设原则,全面提升自然灾害易发区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抗灾能力,大幅消减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持续做好地质灾害常态化排查和群测群防工作,通过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避让搬迁等手段,消减地质灾害隐患点,对新发现的风险隐患点,及时落实防灾责任和措施。补齐防灾减灾设施短板。加强学校、公共场所、高层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危化品生产经营场所等重点区域的应急设施设备配置,完善更新设施设备的安全标准,推动应急设施设备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3.完善设施建设,提高保障能力健全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根据全自然灾害特点,完善乡镇救灾物资储备库、村(社区救灾物资储备点。建设级应急物资储备,合理确定储备物资品种,不断提高储备物资数量。根据《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救灾物资储备参考目录的通知》(宁应急202188号)要求,按照至少转移安置1200人的需要,完成棉帐篷、棉大衣、棉被、棉褥、折叠床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储备模式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和应急物资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与应急物流体系衔接,提升应急物资供给端分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应急物流协同调运能力。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公路应急运输能力储备与调运机制。建立完善救灾物资紧急采购、快速调拨、协同调运机制,逐步完善跨部门、跨区域救灾物资调拨联动机制。提升协同保障能力和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提高应急救灾装备保障水平。积极配备查灾核灾设备、个人防护装备、应急通讯和应急救援设备,提高应急救灾装备保障水平。加强预警监测危化品泄漏处理等装备设施的配备。

4.加强科技资源统筹,提升科技支撑力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手段和技术创新成果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应用,综合运用信息化平台,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数字化。加快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实现灾害信息报送“一张网”、指挥调度“一键通”、应急管理“一张图”,用系统化集成、信息化手段、扁平化指挥,支撑现代化灾害应急救援行动。强化科技自主创新、集成转化和示范推广。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探索解决极端条件下及地震巨灾救援时的应急通信保障难题,提升灾害应急管理科技水平。推进救灾应急装备物联网建设,加快应急管理大数据工程实施,整合优化各类科技资源。围绕灾害监测预警、灾情信息获取、救灾应急指挥、通信保障、航空救援、智能无人搜索救援、紧急医学救援等领域,加大先进关键装备配备力度,配置数据采集、数据传输、车载式技术保障系统等专业化技术装备的推广和应用。

5.推进专项治理,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推进城乡灾害防治一体化进程。探索建立适合农村地区发展的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完善城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和应对协调机制,增强灾害先期处置能力。开展城乡应急避难场所普查,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范化建设,完善公共设施和建筑应急避难功能和规划布局,健全城乡应急防控救援体系。实施基层应急能力提升计划。将防灾减灾救灾与基层社会治理有机融合,开展以有应急管理及救援人员力量、有工作机制、有应急预案、有保障物资、有避难场所等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完善组织体系、理顺工作机制、充实人员力量、提升应急能力。推进基层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支持引导应急志愿者、社区居民参与常态化灾害风险和隐患排查治理、社区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整合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气象信息员、森林护林员等队伍资源,建立“第一吹哨人”制度,增强防范和第一时间处置灾害能力。提高消防应急救援专业化水平。按照“全灾种、大应急”的实战要求,配齐配强灭火救援指挥部人员,做到实体化运转、战斗化准备、快速化反应、专业化指挥。建立特种灾害救援专家库,建立专家会商联动、专家会议、专家指导等工作机制。深化全员岗位练兵,开展分岗位、分项目考核,确保人人达标。结合辖区灭火救援对象实际,开展常态化熟悉和演练工作,确保情况熟悉、战术措施合理。针对辖区典型灾种,组织全流程、全要素拉动演练。实现建立乡镇消防队、微型消防站等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常态化联勤联训联动机制,指导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开展经常性训练演练,实现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同训共练、培训考核、联勤联战机制,明确通信手段,规范调派程序,统一行动要求,提高协同处置能力。推进防灾减灾专项治理进度。加快推进危房除险改造,提升房屋灾害防御能力。多个部门联合攻关,全面加强应急基础教育;开展应急知识教育,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建设及示范点工作;开展科学有效的应急科普基础理论、知识传播工作,探索精准的应急科普知识生产渠道。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城市低洼地段、河道和排水防涝出口等薄弱环节蓄排能力,提高城市洪涝灾害防御水平。

6.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实施,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形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立减灾专项小组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鼓励发展社会组织抢险救灾队伍,推进防灾减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灾害监测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森林草原专业队建设。

四、重点工程

(一)推动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县风险隐患底数,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配合自治区、固原市开展灾害风险评估,编制综合风险区划和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实现综合风险评估结果的定期更新和实际运用。

专栏  灾害风险调查和排查工作重点推进项目

序号

重点推进项目

项目主管部门

1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县应急局、自然资源局、水务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气象局

(二)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工程

推进救灾应急能力建设,在全县建设应急救援场站、扑火队伍、配套基础设施场所用地、生活用房、应急物资库房、训练场所、扑灭火装备、车辆等。全面提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全面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提升区域救援能力。

(三)继续实施城乡社区综合减灾示范建设工程

大力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全县完成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家以上,提高创建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四)推动实施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基地工程

依托县内主流媒体,加强科普资源和信息整合,搭建多渠道、立体化宣教平台。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和各类媒体有效融合,提高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的科学性、互动性、体验性,链接各类主体,更好地提高全社会的减灾意识和技能,从而推动减灾文化的形成。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每个村(社区)都有一支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和1名灾害信息员,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保障规划的实施。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规划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行政领导负责、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有效推动规划的分类实施、责任落实和整体推进。准确把握规划实施的尺度、力度和速度,突出重点、精准聚焦、协同发力,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完成。

(二)完善资金保障。要切实将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人才培养、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

(三)加强法律保障。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森林法》《草原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将其有效落实到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工作体系中。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和依法实施力度,实现依法防灾、依法监管的工作局面。建立防灾减灾救灾质量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执行办法,规范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规划辖区内各项活动,保障防灾减灾救灾各项工作的实施。

(四)注重规划落实。按照“多规合一”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与衔接机制,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重大政策、重点工程项目与县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推动防灾减灾规划任务内容纳入全域空间治理体系,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规范监督评估。县应急管理指挥部办公室将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末期评估、统计,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及时公布实施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网站地图

主办:西吉县人民政府    承办:西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电话:(0954)3016271 电子信箱:xjxzwgkb@163.com

宁ICP备09000126号-1    网站标识码:6404220001    宁公网安备640422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