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人民政协报》记者看西吉 ‖ 脱贫攻坚的“西海固实践”

时间:2019-05-1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1.jpg

              (《人民政协报》2019年5月11日头版)

西海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等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斗转星移间,今天这里已成为脱贫攻坚的热土。曾经面朝黄土的西海固人,在党的领导下焕发出改变命运的奋斗激情,他们说:“2020年,我们要和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循着他们的豪情壮志,记者走进了西海固,去感受和记录那些摆脱贫困、走向康乐的故事。

2.jpg

                       当兴隆镇遇上“红军粉”

在西吉县的单家集,50多岁的村支书单云给记者讲了这样一段历史。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单家集,在陕义堂的北厢房,毛泽东与马德海促膝长谈,并在拜文海家住宿一晚,陕义堂因此深深刻下了中国革命的足迹。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作为第一支进入宁夏西吉县的红军队伍,把在当时看来很先进的粉条制作技术教授给当地群众,被盛赞为“仁义之师”。自此,当地人亲切地称这种粉条为“红军粉”。

如今,不仅红色故事仍在当地口口相传,“红军粉”更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收益。

3.gif


兴隆镇王河村是西吉县“三粉”(粉面、粉皮、粉条)加工重点村。拜世明是村里有名的“粉条大王”。讲起粉条的制作,这位49岁的回族农民滔滔不绝。“我太爷爷就开始做粉条,一直传到了我这一辈,从没断过。”拜世明一家四代从没有忘记红军,也记住了“红军粉”的工艺,代代相传,粉条产业越做越大。

走进拜世明家中,偏房的一口大锅热气腾腾,几个工人正围着大锅把淀粉汤漏成条,院子里挂满了正在晾晒的粉条。在拜世明的带动下,粉条加工在王河村遍地开花。目前,王河村有传统粉坊超过30家,年产粉条上万吨,产品被销往北京、广东、浙江、河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广受市场好评。此外,超过七成村民从事“三粉”相关工作,实现了就近务工就业。

4.jpg


在王河村,农家小院、田野乡间挂满了白色的粉条,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兴隆镇有200多家粉条加工厂,“红军粉”成为镇上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王河村2015年脱贫销号,2018年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0元。

在西海固的历史上有一条著名的路,人称萧关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描写的就是这条道路。

今天的萧关道乃至整个西海固地区正经历着时代的伟大变迁,西海固人在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正用智慧和汗水让这块曾经贫瘠的黄土地变成绿色明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