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西吉县什字乡马俊清:鼓起乡亲们脱贫心劲

时间:2019-03-06

来源:西吉县委宣传部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我自己每年育肥牛几十头,只知道给牛吃好草好料,一天长个2斤到2斤半。后来,听村上人说用科技育肥牛一天能长3斤多肉,我还觉得那都是胡说!”2月28日,在自治区科技扶贫工作培训会议上,西吉县什字乡马沟村村支书苏俊清在做交流发言时坦言,以前他只知道埋头养牛,一年到头见不着几个钱,现在才意识到科技是农业生产的助推器,他有决心在项目的帮扶和带动下,把马沟村打造成一个种草养牛的专业村,带领村民摘掉深度贫困村的帽子。

1.jpg

埋头养牛拖垮了养牛户信心

马沟村有325户共1350多人,耕地面积3844亩。2017年全村种植玉米2500亩左右,213户村民家养牛,存栏1200头左右,有三十几户村民制作全株玉米青贮。 

苏俊清向与会人员梳理了马沟村曾经的“养牛经”:“我们村人均土地约2.85亩,大多数是种青贮玉米养牛,牛粪还田,既解决了牛缺草,又节省了化肥钱。”在苏俊清眼里,草是养牛不可缺少的东西,“麦草最贵的时候1斤5毛钱,不要说养牛挣钱了,连草都买不起!”苏俊清说,2017年村里共养牛1200头,母牛占到90%,“一般的母牛正常情况下三年生两胎,偶尔有那么一头一年生一胎。再加上当地的小牛犊品种不好、长得也慢,把养牛户拖得一点心劲都没有。”

专家实地走访摸排“穷根子”

“去年年初,宁夏农林科学院的梁小军老师和他的团队,到我们村走访了四五次,挨家挨户实地调研,最终把我们村选成项目核心示范村。”苏俊清回忆说,“当时还有村民说,不要看他们跑的忙,估计也起不了啥作用,应付一下算了!” 

直到去年4月份的一天,苏俊清去乡上开座谈会,“当时梁小军老师和自治区畜牧工作站的负责人固原市科技局、农牧局以及西吉县农牧科技局的领导都参加了会议。”苏俊清说。会上,梁老师宣布把马沟村定为“宁夏深度贫困村肉牛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核心示范村,具体从种植专用青贮玉米、制作全株青贮、母牛科学饲养、犊牛培育、肉母牛代育奶公犊、肉牛快速育肥到疾病防控等方面进行。

2.jpg

专家住村里挨家挨户讲技术

“没想到,专家们来真格的,帮助我们村‘挖穷根、填穷坑’,让我们又敬佩又感动。”说到这,苏俊清难掩激动之情,“这个项目不但有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和自治区农科院、自治区农牧厅、自治区畜牧工作站的专家,固原市科技局、农牧局,西吉县农牧科技局的领导和专家,都到我们村上来帮扶了!” 

在项目组专家的反复培训、指导下,村民们学会了母牛分阶段饲养技术和用当地饲草料设计配方,“不但牛养的好,而且比以前还节省草料。我们合作社养的牛一天也能长3斤以上!”苏俊清说,在专家指导和建议下,去年马沟村示范养殖40头荷斯坦公犊牛,“专家团队里的研究生住到我们村上,专门进行技术指导,挨家挨户讲代乳粉怎么配、怎么喂等,可认真操心了。” 

养牛最怕牛生病。项目组的专家两三个月就要抽一回牛血化验,指导村民进行防疫,还无偿发放药品、消毒液等。除定期培训,还建了微信群,谁家牛生病了,随时打电话咨询专家。 

苏俊清感慨地说,“这个项目要帮扶我们村3年,仅去年一年,我们村养牛数量就从1200头增加到2600头,新增养牛户五十几家,变化大得很!”

3.jpg

组团服务精准帮扶农民

记者从2月28日的会议上了解到,去年,自治区科技厅通过动员整合“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科技扶贫指导员、国家“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和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力量,从自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派170名科技人员以科技扶贫指导员身份,在170个深度贫困村开展“一对一”定点精准帮扶,实施了一大批实用性、示范带动性强的科技扶贫项目,培养科技示范户3.6万户,培训农民10.9万人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457项。 

同时,将170名科技人员按照“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地区组建7个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聚焦深度贫困村脱贫产业发展,组建了37个产业科技扶贫工作队。整合专项资金1000万元,在每个深度贫困村实施一个科技示范项目,发挥不同专业科技人员优势,互助协同,全链条服务。提高贫困户的增收致富能力,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创新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新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